近期发布的一个教育报告引发了中外媒体的广泛关注,该报告将中国青少年自杀事件的主要责任归咎于角逐激烈的应试教育规范。专家觉得,家庭、学校和社会在人才问题上应坚持成人大于成才的教育观,爸爸妈妈、老师与社会各界人士对孩子付出真爱,很多心理疾病和由此引发的家庭社会悲剧本来是可以防止的。专家呼吁,家庭、学校和社会要关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三个要点,即关注每个孩子的心理健康、培养支持性的人际关系、进行抗挫折练习。
全球20%青少年有心理健康隐患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最近发布的世界儿童情况报告指出,全球20%的青少年患有精神疾病,其中,最容易见到的问题是抑郁。可以引发抑郁的原因有不少,学业重压在美国等地的青少年中不算重要原因。然而,假如换到东亚,在中国、韩国等地,学业重压致使学生自杀就比较多了。
日前,21世纪教育研究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了2014年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进步报告(2014)》,其中网站收录了南京师范大学社会进步学院副教授程平源关于去年中小学生自杀状况的研究报告。该研究对去年79例此类自杀案例进行的研究发现,重压主导型自杀在中国中小学生的自杀中占绝大部分,包含学业重压、师生冲突等类别。这种自杀的重要原因是由于意志力被耗尽而失去控制,依据意志力损耗是什么原因可分为两类:一类为崩溃之死,因为学习重压自我耗损,致使突发自杀或者蓄谋自杀;一类为羞辱之死,在别人的言语暴力和身体暴力下自我耗损到一个极致,以致自杀。由学业重压致使的自杀基本上是崩溃之死;不少师生冲突致使的自杀案例基本上是羞辱之死
当然,不仅仅是学业重压才要紧,家庭重压、与同龄人的交际重压等方面也同样要紧。有学者过去系统剖析过学生自杀是什么原因,就觉得很复杂,并不是因绝望而一时冲动的行为,学童身处的环境是包含多个不一样的系统,如家庭、学校、朋辈及社会等,而他还剖析出有自杀倾向的学生的四个特征:家庭长期不稳定和不和谐、家庭问题不断增加、一段人际关系结束、不可以解决问题。
警惕家庭虎爪伤及孩子
产生心理危机问题的根本缘由何在?心理专家觉得,根本缘由在于未成年人支持性的人际关系不够,如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出现紧急问题,就会导致青少年心理健康危机。其中,亲子关系具备决定性用途。有问题孩子的背后肯定有一个有问题的家庭。家庭教育不当导致亲子关系紧张,会引起巨大的心理危机,需引起爸爸妈妈的高度看重。
2010年底,美国耶鲁大学华裔教授蔡美儿出版的《虎妈战歌》讲述自己对女儿的严厉教养方法使女儿成才。其教养方法引发了关于中美教育一场大讨论,也让一众中国母亲们既跃跃欲试又优柔寡断,是放养还是圈养?是严厉还是宽容?对于虎妈教育,专家说,儿童特别需要严格管教,但虎妈教育是灾难。虎妈在孩子眼里可能既是天使,也是魔鬼,虎妈式教育容易致使或诱发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危机。有个叫小恒(化名)的患者,是虎妈教育下的典型案例。因觉得爸爸妈妈啰嗦,从丢东西进步到打爸爸妈妈,最后被诊断为人格障碍,而这都起因于妈妈在家事无巨细都要管、都要说,规矩需要多,而且不允许小恒犯任何错误。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我市不少父母都有虎妈情结,在孩子身上寄托了非常高的期望。他们对于孩子的学习成绩特别关注,常拿我们的孩子与其他人的孩子比,但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兴趣喜好则比较漠视。正如专家所指出的,有的父母眼中只有分,考得好,全家欢喜,其他诸如意志品质、思想修养等道德层面问题可以一俊遮百丑;考不好就一无是处,看不到孩子身上存在的其他优点,不注意对孩子自尊心、自信心的保护。
每次大考小考,我母亲都要问成绩,稍有降低就要追问缘由,烦去世了!我父亲一直说,成绩不好就考不上很大学,考不上很大学就没好前途。我爸爸妈妈从不问我喜欢干什么,在学校和同学相处得怎么样,只了解打听学习成绩。我市不少青少年在说到重压、紧张的来源时,第一提到的都是家庭爸爸妈妈。
家庭教育的核心价值是人格培养
国内教育专家觉得,在中国的父母,特别是城市的父母中,正蔓延着一种很难自拔的群体性焦虑。他们一直害怕我们的孩子落在其他人后面,输在起跑线上,而且起跑线不断前移,两三岁的孩子就开始上各种培训机构。父母真应该停下来想一想,家庭是孩子的避风港还是第二战场?在让孩子多睡一个小时还是多上一门课之间,应该怎么样选择?家庭教育的核心价值是人格培养,帮助孩子进步个性和达成自我。但今天很多号称爱孩子的父母,却紧急违反了基本的教育准则,为了考试分数不惜牺牲孩子的健康,到处探寻一抓就灵的办法。与美国、意大利、瑞士的同龄人相比,中国中小学生天天要少睡四五十分钟,高中生少睡一个小时以上。这种望子成龙心切、操之过急、过于恐慌、揠苗助长的家庭教育,是一种反教育现象,背后的教育价值观就是分数角逐、名校崇拜。
其实有很多研究表明,一个人中小学的学习成绩与他以后的社会收获没直接关系,孩子的身体健康、学习兴趣和好的学习态度远比考试成绩更要紧。由于走上社会将来,真的产生影响的并非中小学的考试成绩,而是综合素质和能力。
专家指出,家庭、学校和社会在人才问题上应坚持成人大于成才的教育观,要关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三个要点,即关注每个孩子的心理健康、培养支持性的人际关系、进行抗挫折练习。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一是延迟满足的教育办法;二是爱孩子要敢于说不甚至惩戒;三是培养孩子培养运动的习惯;四是鼓励孩子更多一些参加社会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