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言道:“教育的意义在于改变大家娱乐的方法。”这是说教育不止是要赋予人专业技能,更要从根本上培育一个人的精神世界的进步,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从宏观的角度而言,只有大部分人拥有了完善的精神、深刻的考虑与革新的意识,整个社会才可能真的腾飞,在经济、文化等范围获得长远的良性进步。
为何大家现行的教育规范,在培养一个人的精神趣味与革新能力时遭遇失败?又该从什么地方入手去改革?我觉得这其中的重点在于,要认识到人性本身的三种心理需要,并以其能否得到满足,作为评价教育效果的一个要紧标准。
这三种基本心理需要是:与别人打造友爱关系的需要、求知的需要和创造的需要。人天生是社会性的动物,不可能独立存活,势必要与别人产生关系。与别人的友爱、互助的关系,是每个人近乎本能的需要与渴望。此外,人还是一种有考虑能力的动物,有着知道这个世界的渴望,这便是求知的需要。更进一步,人还期望参与到对这个世界的改造中去,以自己的智商为这个世界产出新的思想、创造等等,这便是创造的需要。所谓人性的完善程度,就体目前一个人的这三种需要可以在多大程度上得到满足。
现行的教育规范之所以失败,就因其不以人的内在的合理需要——如友爱、求知、创造等——为出发点,去保护并进步这类需要,而是用外部的框架与标准去强行改造人,在使其获得某些具体的常识与技能的同时,将它“离轨”思想进行“纠正”,而使之适应于社会默认的文化与价值规范。这样一来,教育便不是使人向上跃升而成为精神完善的人性的存在,而是使其向下服从于现代社会的工具性存在。
在现行的中学教育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常见性的问题:学校只教授标准化、体系化的常识,而漠视对学生好奇心的保护与革新能力的培养;学校将升学视为头等大事,功利地一味看重成绩,风靡丛林法则式的角逐-淘汰机制;学校作为一个封闭体系,与外部社会几乎完全隔绝,学生缺少社会实践,缺少对社会的实质认识,没办法将所学常识应用于实质问题。改变此种近况,亟待进行理念层面上的教育变革:以学生为本,以满足学生的友爱、求知、创造三种基本心理需要为主要渠道,根本目的在于将学生培培养精神完善的人。
基于上述理念,大家对理想中的中学教育有以下若干设想:
第一是多元而自由的教育空间。在这个理想学校中,没死板的教学规定,每一个老师都可以采取自己喜欢并善于的教学模式,提供给学生多种选择。教学地址、时间、进度安排都可以因老师而异,而不必采取统一的课程需要。学生不会被限制在某一种固定的模式中,他们通过不同理念、风格的老师教学,收成不一样的学习技巧、思维模式。相应地,学生也可以自由选择课程,不止是选择学习风格,也选择学习内容。原有些固定学分需要被学生为自己设计的个性化学习策略所替代。书面测试、分数评定等统一的规范化需要都将被削减,代之以每位学生及其老师自主使用的学习测试方法。这所有或有助于学生更高效、更感兴趣地进行学习,宽松自由的环境也将激起他们革新的活力。
第二是学校与社会之间开放性的互动。学校将不再是一个封闭的、与社会隔绝的孤岛,而是开放性的学习场合。为何教育者需要是职业教师?大家完全可以请社会中的律师、大夫、警官等不同从业者,到学校来为同学们传授常识,不是一次性的讲坛,而是规范化的合作。学生也会走出校园,在不一样的工作场合进行社会实践。他们收成的将不止是不同于书本的常识与理念,更有着团队合作解决实质问题的意识。他们将意识到,常识不只存在于书本上,更是源自生活并将回报于生活,自己所学的常识是有所应用的,这会激起他们真的的学习欲望。在处置实质问题的过程中,他们会遭遇很多失败,而试错-改进机制正是革新的本质,失败是最好的老师。
最后是学校内相互尊重、平等友爱的人际关系。要想让学生们获得完善的人格,打造新型的人际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师生间不再是传统的尊卑关系,而是平等、相互学习的关系;同学之间不再是惨烈的角逐与淘汰,而是成为合作性的学习一同体。除去满足人天生的对友爱关系的需要以外,合作性的学习也是更具备实质价值的。
正如哲学与心理学家弗洛姆所说:就个人而言,肉体的诞生之后,人的诞生过程仍在继续,人的整个一生不是别的而正是诞下我们的过程。这种诞生,即是指精神的进步,它是以对友爱、求知、创造等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为渠道的。教育则应当是一种助产术,帮助每个人认识到我们的这类需要,并使之得到满足和维护。唯有这样,一个人才可能真的“诞下”,其内是独立、完善的精神与人格,其外可以卓有效果地相互合作,为社会贡献革新思维的力量。这种从“人”出发的新教育观,势必能够帮助大家进行根本性的社会变革。